海赤蜻蜓

读书笔记和半认真半不认真的东西堆在这里。
非三次元的产出都放到子博里了。

论二次元——以及真实

三次元的人“不能理解”二次元。有的时候,这种“不能理解”,也是带着些许轻视和自高的。[注1]

就一定要去说,“你那么喜欢的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啊”。

但三次元的电视剧,那些人物,其实也不存在。小说里的角色,真实之中,也不存在。即便喜欢的是一个现实中活得好好的人,明星、作家、歌手,扪心自问,你喜欢的那个人,是那个人本身吗?你知道这个人的生日,星座,血型,爱好,以及其它有用的没用的东西,但你真的和这个人相知吗?

不用互相,单向的都做不到罢。其实并不是知道了“我其实没办法完全知道我喜欢的这个人”就不能继续喜欢下去了,但由于种种的原因,人们还是倾向于,不愿承认这一点。

所以你看,即便是真的人,你喜欢这个人的时候,还是跟这个人本身不一样。所以,你喜欢的只是你虚构出来的这个人的形象而已。这样继续嚼着舌根子下去,你“认知”的任何一个人也只是心里的种种事件、形容词的集。和你看的番里的那个人、和现实生活中如果存在的那个人,其实也不是一个人。

二次元,这么说,其实还有好处了。你点开那个一时兴起想看一眼的番的时候,你打开那个等了许久的游戏的时候,本身就没有期望,自己喜欢的是一个“真实”的东西。就像宗教,也有这个好处[注2]。当你决定信一个神,本身也不再纠结于这个神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,存在于哪。

好在,装大的人,大概也很少去攻击宗教,说,“你看这些科学,你的神是不存在的呀。”可能因为宗教看起来总是很神圣吧。然而二次元就成了“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”的东西,想起来就总是觉得世风日下,魑魅魍魉。

但是你喜欢上这个不存在于三次元的人物的时候,决定信仰这种宗教的时候,这个人,这个神,对你来说,就已经成为真实了。并不是客观的真实:因为情感是真实的,情感的对象其实是存在于情感之中。因而真实。

有些时候心理学家对普世的众生的东西进行分析,难免倾向于用上帝视角看问题。但这样,又常常倾向于把普世、众生看得太低了。即便世界是mundus,众生是plebes。哪个造词法,都没有很多褒义在里边。

要公平啊。

有的时候,喜爱也就是喜爱而已。没有什么高低贵贱、三六九等——已经是爱好了,为什么还要用考试的标准去衡量?

所以读文献的时候,偶尔停下来想想,自己要是在这个实验里,或许会成为“那百分之六十”选择最高电压的被试,或者反正也不是那百分之十“响应火灾警报”的学生。有时候更是懊恼,自己已经半年沉迷学术、没跟二次元扯上关系了,然而还是落到了那个“被批判的”沉迷二次元的群体。但还是说服自己,自己对二次元里那几样东西的喜爱,并不是低俗的,就像对古典音乐和拉丁语的喜爱也并不高尚一样。这样的情感,也并不是能和别的哪一群人划为一个“你们这些年轻人”的群体的。

因为这种情感,本身就没有高尚低俗可言。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 


参考资料:

        李松蔚《初音未来、式神,虚拟偶像的狂欢》2017.1.23

- - - - -

注:

1. 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。本文并不针对符合某些条件的特定群体,也不开地图炮。事实上,因为笔者种种利益/兴趣相关,就算开了地图炮……大概肯定会打到自己。以上。

2. 这个宗教,或者说,是我一厢情愿想象的美好的那个样子。我听说过有人对别人宣传基督教,论点是“信了关节炎就好了”(而且并不是开玩笑),也和信教的朋友讨论,被朋友句句引向“因为种种所以耶稣是真实的”。我一厢情愿的那种宗教,人只要信仰那个神就好了。不用试图证明神是真实的,因为既然有神了,神总是不可证伪的,因而也是不可证明的(阿卡姆剃刀原则……希望我没记错)。

后记:

寒假的时候通关了那么一两个游戏、看了那一两本小说、刷了那么一两个番,就过去了。开学一周后虽然连时差也终于倒过来了,还是沉浸于感动之中,单曲循环着OPED,满脑子想事情也都是同人的文风。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时候,自己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同人文的日系风格。但是无所谓啦。其实是很想写同人的。但是选材要么就是感情不够深厚写不出来,要么就是感情过于深厚怕毁。所以凑了这个弗兰肯斯坦式的半抒情半议论的诡异东西出来。

过两天的确可能会发同人。不知道关注我的人都是为什么关注我的。反正到时候就是要发『二次元』的同人雷死你们233333333(所以说还是老老实实弄音乐比较无害吧?)

评论(15)

热度(24)